当前位置:铅笔文学网>历史军事>铁血强国>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斯大林之锤

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斯大林之锤 (1 / 3)

“轰!轰!轰!”一门门的苏军大炮,正在拼命的开火。虽然现在的气温很低,但炮手们却热的汗流浃背。一些炮弹搬运手甚至直接脱掉了上身的衣服,光着膀子搬运炮弹。

一个炮兵阵地上,12门体型庞大的大炮正在开火。虽然这些大炮的射速非常慢,但是,威力却很强悍。每一枚炮弹击中中国陆军的防线之后,都会给中国陆军的防线造成不小的伤害。这些大炮,就是苏俄红军的B-4型M1931型203毫米榴弹炮。

这种大口径榴弹炮,在另外一个时空的苏德战场上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斯大林之锤’。被当时的德军誉为苏俄红军最强大的大炮,让他们感到恐惧的存在。

黄帝纪元4624年5月17日,苏俄国防人民委员会和炮兵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红军现役火炮改造计划,会议还决定为红军研制口径为203毫米的攻坚火炮。来自彼尔姆兵工厂的弗・费・伦杰尔工程师负责整个项目进度,并负责研制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则由布尔什维克工厂提供,整个计划应于黄帝纪元4625年5月全部完成。

项目开始后,彼尔姆兵工厂和布尔什维克工厂拿出了4种火炮方案,最终尼・伊・马格达斯夫和阿・格・加夫里利夫联合提交的“15172工程”方案获得批准,该方案采用轻型坦克的行走装置。

最终,火炮设计图纸于黄帝纪元4626年1月末全部完成,可是后面的制造工作却进展缓慢,因为布尔什维克工厂在制造过程发现原始方案中有诸多设计缺陷,纸面上的性能根本无法实现,另外相应的生产配套设施也跟不上。炮兵总局局长库利克也不看好这种火炮,并数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径火炮的生产,以便集中精力生产ML-20型152毫米榴弹炮。

尽管面临着各种困难,但203毫米大炮仍于黄帝纪元4628年11月组装完毕,并迅速投入试验中。试验工作进行了1年时间,期间设计局对火炮进行多达146处修改,但仍存在不少缺陷。在没有完全消除隐患的情况下,该炮定型为苏联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弹炮,并于黄帝纪元4629年6月开始装备苏俄红军,并开始在布尔什维克工厂投产。之所以苏俄红军要得这样急,是因为斯大林非常偏爱大口径火炮和战列舰,对其开发和生产进度抓得非常紧。

该炮只装备最高红军统帅部控制下的炮兵预备队和集团军属炮兵营,直到黄帝纪元4637年前,B-4榴弹炮在各种演习中都没有上佳的表现,但却是各种阅兵仪式上的宠儿。B-4榴弹炮一般编入集团军直属预备队炮兵营,每营12门,主要任务是实施高射界射击,毁伤距战斗地域前沿较远的敌目标,也可用来直瞄敌土木工事。

B-4榴弹炮具有良好的弹道性能和较高的射击精度,总重达15.8吨。由于炮身重量太大,设计人员为它配装了履带武炮架,该炮架重11吨,采用的是“布尔什维克国际”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底盘,可以为火炮提供有限的机动能力。B-4榴弹炮堪称是装在拖拉机上的怪物。B-4榴弹炮炮架尾部装有辅助轮用于牵引,牵引速度大约为15千米/小时。B-4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是苏联最早配备该系统的火炮,射击时非常稳定。B-4炮管长5087毫米,带膛线部分身管长3981毫米,内膛膛线数达到64条,炮管重量达5.2吨。B-4的炮弹为分装式弹药,炮架左侧装有一小型起重机用于装填弹药,炮弹发射速率为前2分钟1发,以后是1分钟1发,射程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组成员15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