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文学网>历史军事>唐朝那些事儿>第二百四十三章【平定突厥】

第二百四十三章【平定突厥】 (1 / 6)

君臣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之时,好戏就该上演了。+◆頂+◆+◆+◆,..

当君主一方的力量占据主动时,商朝比干的心肝就被掏出来了;当臣下的力量占据主动之时,东汉献帝就被曹操所挟持“以令诸侯”了。而当二者暂时处于平衡之时,忠良之臣就被批量生产出来了——譬如李世民的盛唐时代。

李世民和魏征就好比刘备与诸葛亮,他们都被视做君臣知遇的千载楷模。但要比起来,刘备的假惺惺与李世民实在有天壤之别。刘备在前期还比较能听得进去别人提意见,对诸葛亮等人言听计从。

大家辛苦打拼、精诚团结才有了益州的一基业,建立了了蜀汉朝廷。但是,在关羽死后,急于为其报仇,又妄图一举灭亡吴国,而似乎忘记了自己是三国中最弱的势力。

一场灭国之战,因为诸葛亮不同意发动,刘备竟然不让这位军事天才参与。结果,夷陵之战(今湖北宜昌东南)刘备兵败身死,诸葛亮为刘备苦心经营而来的基业也大大受损。

惨呀!“三顾茅庐”“如鱼得水”的往事,似乎发生在别人身上了。刘备缺乏一个政治家最基本的一些素质:冷静和自知之明。杨广则做得更绝,他是谁的好话也听不得,并且把有胆量给他进谏的大臣各个处死。弄得有才能、有远见的人,都纷纷离他而去。要么另立山头,要么另投明主。这就是历史给李世民及我们留下的一些教训和启示。善于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李世民,自然大大不同于那些有始无终之辈。他是真正的智者。几乎完美的政治大师。能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岗位。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除了求贤若渴、善用人才外,李世民在历史上最有口皆碑的是他的从谏如流。李世民常:“直言进谏。才会出现天下太平。”贞观之治之所以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正是李世民敢于接受哪怕是最难听的逆耳忠言。这实际上是一个成熟的、成功的领导人必备的素质,当然也是最难做到的。换成任何人,谁愿意你的下属整天在你面前撞你?虽然,你可能也知道他是为了你好。李世民正在以自己有史以来最宽宏的帝王度量,为自己的帝国奠定万世基业。

李世民的人才库里,有一大批清官直臣:房玄龄、魏征、王珪、马周、孙伏伽、虞世南、李靖、褚遂良等等,同心同德、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认为:“国家安稳的根本,关键在于得到人才”。有这样的人才观。才创造出清正廉明的“官德”“吏治”。李世民曾经问魏征“人主何而为明,何而为暗”。魏征的回答,以后成为一个著名的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他特别善于听从大臣的批评和见解。据统计,李世民在位0多年,经常性进谏的官员有0多人。其中仅魏征一人所谏前后00多件事,并且都是直指李世民的过失。他数十万字的奏折,都中了当时政治的弊端。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面对最直言善谏的监察官(谏议大夫)魏征,古代历史学家甚至直接指出:“前代铮臣,一人而已”。他和魏征的君臣关系,就是一段君臣知遇的千古佳话。足以作为后世帝王垂范。而其中魏征的智慧、胆气与李世民的度量,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