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文学网>历史军事>强汉从传道开始>第4章 低产还是高产

第4章 低产还是高产 (1 / 4)

[摘要]“邑”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一般指人为规划的居所或行政管理下的定居单位;“聚”、“聚落”就其实存性而言应与人类定居同步,就其概念而言是战国以后的新名称,具有自然形成的聚居地的含义;“里聚”、“聚邑”、“xx聚”则是国家行政管理下的称谓。其中“里聚”指的是开放式的村落,“聚邑”则属于具体的行政村,“xx聚”则是名都大邑周围的卫星城或县属的乡镇。由“聚”而发展为“里聚”、“聚邑”、“x聚”,由“聚”、“邑”演变为乡镇的大体路径。秦汉时期,百姓的居住地始终都是“邑居”与“散居”并存,秦及西汉初年以“邑居”为主,西汉中期以后“散居”逐渐成为主流。“聚”是生生不息的,国家不断将之整合到乡里体系之中,乡里建制与自然聚落在纵向进程上是分离的,在横向截面上是大致合一的,总体上是合与分离的并存。中国帝制时代的城乡分离发生较早,最迟到西汉末年乡村人口已经超过城市人口。在动*乱年代,国家管理系统瘫痪,家族凝聚力凸显,兵匪势力抬头,从而形成各种形式的脱离国家管制的共同体,而一旦大一统局面再现,国家就会对这些坞、庄、营、寨进行整合,重新将之纳入基层管理体系之中。

王允站在自己家的田地里,金黄的庄稼约有他的腰高。看着眼前美丽的景象,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他清楚的知道。这里就是他征服大汉的起点了!

在回家的路上王允不断思考自己有利的条件以及这时候的国家政策。最终想到关键三点:

一、景帝时期大规模的受田活动终止,随着黔首(百姓)获取土地的渠道增多离去城郭产生自然聚落的现象全国普遍发生,国家的整合远远赶不上这些聚落的形成,并且这些新产生的聚落并没有收到乡里制度的管辖,类似于现代那些自治的区,不过这些聚落连税都不用交。

自己可以通过人为的去“不经意”制造这种聚落培养自己的势力,哪怕最后形成的聚落太大被国家管制也可以在其中选择自己的心腹作为乡长去经营。再加上哪位便宜姑母正在日益得宠,我自己低调一点只要不建私军我想没人会瞎眼针对我。

二、随着所谓“驰山泽之禁”的推行,私营铁业、盐业、渔业、林业突飞猛进,很多逐利之民“远去乡里。”

离我那位雄主弟弟推行盐铁官营还有十几年,我这期间可以大把捞钱,同时通过行商让我的眼线遍布天下。

三、汉代一般县城可容纳六百多户人家,按照皇帝的封赏槐里有百户人家是我便宜老爹的食邑。我可以通过现代的耕种方法增加这些土地的产量。

看着眼前遍野齐腰的麦地王允表示很心塞田里基本没有什么杂草,有的都是麦子之类的农作物,不过很多麦子都是“光杆司令”。王允大概猜出来了这是追肥不当造成的,不过还是需要找些许人家问问才能证实自己的猜想。不过看着这些看着这些麦子王允瞬间就明白了难怪古代起码要五六亩地才养得活一个人,这一亩地能收一百斤都算谢天谢地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